
何以出生
諸世中直接的、間接的行動,或因慾望、貪婪、憤怒和痴迷誘發而產生了或好或壞的業,在今生成為存儲它們的倉庫。
vitakah himsa-adayah krta-karita- anumoditah lobha-krodha-moha-purvakah
mrdu-madhya-adhimatra duhkha-ajanana-ananta-phalah iti pratipaksa-bhavanam
不確定的知識引發暴力,無論是直接造成的,間接造成的,還是已被寬恕的。不確定的知識由輕微、中度或強烈的貪婪、憤怒或迷惑引發。它導致無盡的痛苦和無明,但通過內省能夠終結它們。(《瑜伽經》2.34 )
《修習篇》第34節經文解釋了輪回的根本原因。
誤解為輕微、中度或強烈的貪婪、憤怒和迷惑創造了空間,轉而引發暴力,無論暴力是直接的、間接的,還是被唆使的。注1
這導致無盡的痛苦和無明,正因如此,輪迴發生了。
klesa-mulah karma-asayo-drsta-adrsta-janma-vedaniyah
前世積累的根源於痛苦的印記,將在今生和來世經驗到。(《瑜伽經》2.12 )
因為身體是業的倉庫,所以帕坦伽利解釋了這些痛苦如何累積諸世功過之印記,在今生被經驗。如果它們沒有結出果報,那麼可能會被帶到來生。
根據印度哲學,業分為三種類型:累世業 (prarabdha karma)、前生業 (sancita karma) 和今生業 (kriyamana karma,或起點業 agamin karma)。注2
累世業是諸世的印記在今生的顯現;前生業是最近的前世之業,掌控著今生;而今生業是此生累積之業,將作為來世的跳板。
原因、行動和結果的這種關聯經常被比作水被太陽的熱量(原因)蒸發而變成雲。雲隨後成為雨(行動)落下,帶來水分與食物(結果)。
sati mule tad-vipakah jaty-ayur-bhogah只要行動之根存在,就會導致不同的出身、壽命和經歷。(《瑜伽經》2.13 )
因諸世的功過,今生的出身、壽命及經驗被確定。
因此:
te hlada-paritapa-phalah punya-apunya-hetutvat
根據我們好的、壞的或好壞混雜的行動,我們把生活質量、壽命和出身經驗為快樂或痛苦的。(《瑜伽經》2.14 )
相應地, 基於諸世的功德與虧欠,一個人的今生被注定。如果他制定一條人生規訓之路,確保不斷演化,那麼他將能夠把行動印記減至最少。
這裡,帕坦伽利的建議很有趣:尚未到來的痛苦能夠也將會避免(經文2.16)。他指引我們拒絕帶來痛苦或樂中有苦的行動。這節經文指引我們逐步形成技巧純熟的行動,它們不會在今生和來世製造痛苦。
每一項行動及反應和理解,都會在記憶的倉庫中留下印記。這些必然要在今生和來世面對。甚至在有種三摩地狀態下,這些印記依然保留,儘管處於休眠之中。當臻達正義和美德如雨自雲中傾瀉而下(法雲三摩地)的無種三摩地境界,這些以往的印記會被減除。正如燒過的種子不會發芽,此境界中的意識脫離因果,由此脫離源頭本身的染著。
jati-desa-kala-vyavahitanam apy anantaryari smti-sarnskarayoh ekarupatvat
生命(生活)是個連續的過程,儘管它被種族、時間和地點分隔開來。由於記憶和潛意識印象之間有著不間斷的密切關係,因而行動的結果從此世原封不動地傳到來世,彷彿兩次出生中間沒有分隔。(《瑜伽經》4.9 )
生命(生活)是個連續的過程,儘管它可被新的生命形態、時間和地點分隔開來。儲存於記憶之井的潛意識印象原封不動地從一生傳到另一生,彷彿兩次出生之間沒有分隔。在大多數人那裡,印象、記憶和慾望持續累積,彼此混合,直到永遠。
業分為三類。
karma asukla-akrsnarn yoginah trividham itaresam
瑜伽士的行動非白非黑。其他人的行動有三種、白的、黑的或者灰的。(《瑜伽經》4.7 )
對我們所有人而言,三種類型的行動(業)是黑的、白的和灰的。但對於一個真正的瑜伽士,存在第四類行動(業),它超越前三類。
tatah tad-vipaka-anugunanam eva abhivyaktir vasananam
這三種類型的行動留下印象,這些印象在條件有利和成熟時顯現。
(《瑜伽經》4.8 )
這三類業在一個人的生命中顯現他們的印象。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它們,以將它們轉化為有利狀況。

帕坦伽利說:
hetu-phala-asraya-alambanaih sangrhitatvat esam abhave tad abhavah
印象和慾望由它們對原因和結果的依賴捆綁在一起。沒有後兩者,前兩者也會停止運作。
(《瑜伽經》4.11)
由於諸世的印象和慾望創造了更多慾望,這些功過反過來以生死的形式繼續著因果循環。當一個人臻達瑜伽規訓的巔峰,印象與記憶將自行終止。
atita-anagatam sarva-rupatah asti adhva-bhedat dharmanam
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就如現在的存在一樣真實。隨著諸剎那滑入必將作為未來而出現的推移,人的智性與意識中的知識之特性受到影響。
(《瑜伽經》4.12 )
對於一個已經處於“存在 —— 意識” (satcit) 這一巔峰境界的瑜伽士,過去與未來之存在猶如當下一樣真實。
tasam anaditvam ca asisah nityatvat
這些印象,記憶和慾望一直存在,因為生的慾望是永恆的。
(《瑜伽經》4.10 )
正如宇宙沒有起始和終結,諸印象和慾望同樣沒有起始和終結。除了一般的益處,瑜伽也帶來超自然力量。然而,這些力量會誘惑瑜伽士,導致他的束縛。甚至連這些缺陷的種子也必須被根除,從而,來自瑜伽修習的印象和超能力被用於終結印記和慾望(經文3.51)。那時,生死輪迴終結。
帕坦伽利談到了臻達三摩地的崇高瑜伽士的境界,在其中,他經驗空無 (sunya) 之境或寂止之境。如果他將此認定為瑜伽修習的重點,那麼,他活在幻象 (bhranti-darsana) 中。
virama-pratyaya-abhyasa purvah samskara-sesah anyah
在這些經驗中生起的“空”是另一種三摩地。潛在的業力是休眠的,一且被喚醒,就會發芽,製造波動並干擾意識的純淨。(《瑜伽經》1.18 )
帕坦伽利明確談到,在有種三摩地與無種三摩地之間的間歇期,這些印象由於脫離原質 (svarupa sunyavastha) 或缺乏基本形式, 而保持潛伏與休眠。由於那只是看似的空境,所以印象可能會再度生起。這就是他為何警告修習者擱置這種三摩地境界,帶著信念、活力和全然的專注繼續修習。
bhava-pratyayo videha-prakrti-layanam
在此境界,一個人可經驗到身體的消失或融入原質。這樣可以引領他進入分離或獨存之境。(《瑜伽經》1.19 )
由於我慢中的空無,他可能融入原質,以為這是瑜伽的終極境界。對於他,輪迴是必然的。
samskara-saksat-karanat purva jati-jnanam
通過直接感知自己的潛意識印象,瑜伽士看見自己的前世。(《瑜伽經》 3.18 )
精通瑜伽之人獲得直接的諸世印象,並通過瑜伽修習設法將它們徹底除去。
ihai’va tair jitah sargo yesam samye sthitam manah / nirdosam hi samam brahma tasmad brahmani te sthitah//
如果從事一切行動,而擺脫慾望和企圖,行動經過智火焚燒,聰明人稱他為智者。(《薄伽梵歌》4.19 )
即使在塵世,那些已經征服並確立公正心意的人立足於一切生靈中的至上靈魂,征服生死輪迴。他們立足於神,因神是完美的,對所有人都看似一樣。

作為一個在靈性追求中成長之人,他培養沒有黑、白或灰染著的業,並平穩地行進在獨存之路上。
據說覺悟之路是行動、知識、虔信和瑜伽。無論選擇哪條路,如果一個人以虔誠而純熟的專注走下去,不允許覺知之流出現一絲絲中斷,那麼他就將臻達生死之輪停止轉動之境。這就是光明、自由或解脫。
神賦予人手腳去行動,賦予人頭腦中的智力去尋求智慧,賦予人心靈中的情商去虔信,從而讓人以明智的思考和不執者的愛做出正確的行動。瑜伽之路嵌這入三條道路中,幫助我們保持雙手之潔淨與思想之澄明,以便活在無所欲求的愛當中。
注:
1 Himsa, 作者在這裡用的英文問是 violence,通常翻譯為“暴力”,himsa 的梵文含義為“干擾人的意識的任何事物”(參見 Sankskrit Glosaryof Yogic Terms 2009版, 第69頁), violience 除了“暴力”的含義,亦有“歪曲”之意,因而,該詞在此處亦可理解為“誤解”和“歪曲”。——譯者注
2 見 Astadala Yogamala, vol. II, P63。根據梵文詞的原意,prarabdha karma 通常理解為已成熟或開始產生作用之業,sancita karma 則是多世累積之業。——譯者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