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馬祖不是媽祖
馬祖,這是中唐以後弟子們對他私謚的尊稱。因為由達摩所傳的禪宗,到了六祖慧能之後,誰也不敢擅自稱“祖”,所以便有這種私底下的稱呼。也可以說是平民式、自由式的尊稱,既不盡同於佛教的教儀,也不合於當時的官式法定。但是,的確表示了他的弟子們由衷的敬意。
他俗姓馬,四川什邡縣人,出家的法名叫“道一”。可是後來提到“道一”禪師,反而很少有人知道,提到馬祖,誰都清楚就是他。不過他是唐代的和尚,是男人。並非民間相傳宋代以後福建的“媽祖”,那是一位由行孝而成神的孝女。在民俗的信仰中,頗為威靈顯赫,聲震朝野。有的地方,還建廟祀奉她,稱為天後宮的天後娘娘呢!
據禪宗資料的記載,馬祖生具異相,大有王者之概。“牛行虎視,引舌過鼻,足下有二輪文。”這樣一位堂堂的大丈夫,後來成就為南宗禪門的大宗師,聲名教化隆盛一時,這與他生具的威儀稟賦,也有極密切的關係。
他從小出家,依四川資州唐(俗姓)和尚落髮。後來在重慶圓律師處受戒,正式為僧。
前文(《人文世界》第三卷第二期)說過他在湖南南嶽衡山習定碰到懷讓大師的事,那正是唐玄宗開元間事。據《傳燈錄》的記載,當時一起跟懷讓大師學禪的,共有九人。夠得上稱為入室弟子的,只有六人,其中唯有馬祖的成就最大,得密授心印。
他後來自建陽(福建)佛跡嶺遷到臨川(江西),再遷南康(江西)的龔公山。一直到了唐代宗的大歷中(766-775)隸名於開元精捨。
南宗禪由馬祖手裡開始大盛,在中國文化史上,應該算是中唐到晚唐間事。那時唐代的宗室內部,已漸趨衰退,藩鎮的權力日益增強。南宗禪馬祖宗風的振興,應該說是得力於他的藩鎮弟子,嶺南的連帥路嗣恭之力。但路嗣恭在唐代的政治舞台上卻不是什麼“清風亮節”的人物,只是當時的權勢,足可影響南方的政局,因此之故,對馬祖的聲望而言,實有錦上添花的作用。
凡是宗教,由教主們白手建立起來以後,後代的興隆,往往都要憑借權力來陪襯,由此互為因果,政教兩者便不可或分了。至少在過去的中外史上,都是如此。以後在人類史上究竟如何,暫且不作討論。
馬祖一生的教化,盤根落在江西。與他同時齊名的石頭希遷和尚,也在江西。當此時也,佛教與禪宗的中心,統統在湖南、江西之間。而且當時的時局,北方頗為不穩,南方較為安定。禪定,更需要世局的安定。因此,對當時贛、湘之間禪風的盛行,可以思過半矣。

一段民間傳說的插曲
馬祖的故鄉,雖說在唐代的什邡縣,但三十年前,我在成都的時候,成都北門有一條街,叫簸箕街。據當地的朋友告訴我說,馬祖的家鄉,便在此處。當時,他的家裡是以編賣簸箕為生的。
馬祖自南嶽得道以後,曾想回到四川弘揚佛法一一禪宗。四川人聽說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到了成都,大家爭相膜拜。結果一看是馬簸箕的兒子,便一哄而散,沒有人相信。因此馬祖很感慨地說:“學道不還鄉,還鄉道不香。”
他決心再度離開故鄉,要到下江去了(四川朋友通稱長江下游各地的慣語)。只有他的一位嫂嫂很相信他,求他傳授佛法。
他笑著說:“你真的信我啊!那你拿一個雞蛋,把它懸空掛起來,每天早晚把耳朵貼到雞蛋去聽,等到它出聲音和你講話時,你就會得道了。”
他的嫂嫂深信不疑,一切遵辦。馬祖走了,她聽了多年,也聽不到那個雞蛋出聲音。可是並不灰心,照聽不誤。有一天正當她在聽的時候,細繩子斷了,雞蛋打破了,他的嫂嫂因此大徹大悟而得道了。
這個故事,雖說只是一個民俗寓言,哈哈大笑以外,在我覺得,好像親見馬祖一樣,啓發我太多的道理。可惜聰明而可憐的世上人啊!誰真能領會其意呢?“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焉!”其奈禪道何!
其次,當時又使我生起一個很可笑的感想。
人,畢竟就是那麼平凡。多少宗教上的大師,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。只有項羽、劉邦這種人物,才有條件說:“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。”可是當亭長還鄉高唱“大風起兮”的歌聲之後,何以他又慷慨悲涼,愴然淚下呢?這真使人低徊惆悵,欲語無言了。這也正是世人平凡的可愛!你說對嗎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