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經文所說的體和用,要親證才能得知,不是靠理解文字就可以知曉的。所以行人必須從自性上用功夫,真參實究。經文只不過是標月之指,借來考證考證罷了。總而言之,心通才是最大的神通!心若不空,則不能通,不通就不能明,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蓋而不能顯發。《心經》正是說明瞭:心若到了真空的境界,自然會有無上殊勝的力量。心若真正空了,就不僅是原有苦厄被解除,而是一切苦厄無所依附(度一切苦厄),即根本沒有苦厄,哪裡用除呢?

       自《心經》正文起,到本句為止,都是顯說。以下則為《心經》的密說。

  七、秘密分

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
  此段為密說,即秘密分。這是心無分別,不可思議的行法。佛經有顯分、密分之別。經文為顯說之咒語,咒語為密說之經文。經文之意為顯分,經中之真言為密分。顯分可以言說,可以解釋,表明其意思內涵。密分則不可解說,因一落言詮,就成分別,就有思想,反而添知加見,有損佛說的本義,而使行人心亂了。所以,咒語一般都不解釋。但此經是自利利他的,終不能離開眾生,不能離了大悲本願,故將咒文略說一二:

  揭諦揭諦 ——— 度過去呀,度過去。

  波羅揭諦 ——— 向彼岸度過去。

  波羅僧揭諦 —— 大家一同向彼岸度過去。

  菩提薩婆訶 —— 速速證到菩提。

  所謂秘密分,乃是諸佛菩薩的秘密語、諸佛菩薩的心法,只有三業清淨,才能相應。只能自己知道,卻無法出口。經文至此就講解完了。

  下面做一個扼要的小結,以作講解《心經》的結束語。

小结

 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,总而言之,皆是说心。这部《心经》则是心法诸说的精华。大凡,人有七个心,而人却迷昧不知。前六个心是凡夫心,即六道轮回心,每日流转不停。忽而天道心,忽而人道心,忽而修罗心,又忽而三恶道心,总是无主地著境,不停地流浪。下根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心;中根人才知道有善心、恶心的分别;上根人则知道有第七个心——超越的心。这第七个心是真空妙有的心,是无上心,是无住心,是清净自在的心。这个心若没修证到,就不会知道它存在,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。众生的心到处可缘,可就是不肯向般若上去缘。所以,他就不知道这第七个心。这个心若能明了,就立地成佛了。

  众生在此岸是前六个心。超登彼岸则是第七个心,即妙有真空之心。它是毫无挂碍、妙用无尽的空明心。但人若不从前六个心上下手,就不能证到这第七个心。所以,要从烦恼上参透,从挂碍上打开,才能成佛。譬如,人落在泥坑里,还须从泥坑里爬出来,这样才能得救。所以说,世间法正是出世间的资粮。

  人要除烦恼,就必须知道烦恼究竟是什么?烦恼即是自己的前六个心。你若能把前六个心都息下来,心空无住,那么,烦恼不除也自除了。第七个心,即那无心的心,不要求见而自见了,此即谓之见性。

但是,從來修道的人,往往把世間法看得很輕,以為不值得理它,以為出世法就是遠離世法。於是,日常動用就不在人事上練心,於做人的道理全不講究。哪知孝悌是做人的根本,忠信是做人的法用,均是盡人道的基礎。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,為人的基礎就不牢固。人格尚不夠,如何能成就比人更圓滿的佛呢?所以,盡人道正是成佛的資糧,要成佛先需盡人道。人格尚不夠,要成佛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正如六祖所言:‘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’所以,要成就大乘佛法,必須首重做人的根本。只有基礎牢固了,才能一路直入、一竿到底,中間才不會背失忘道、自入歧途。請想:五蘊法已盡,都空了,根本已斷了,那麼,名利心又附在何處呢?

  所以,奉勸世人,讀經要照經上所說的義理去做,不是誦幾遍就算完事了。要正信、正修,才能得正果。第一步,先求得明心見性的法門。得到法後,就一門深入。切不可見異思遷、朝三暮四地胡亂修行。見到了般若實相,智慧自然就開了。第二步,悟後真修,勤除習氣。打開般若之後,就有辦法在人事上磨練自己了,以掃蕩多生的習氣污染。這時,般若智慧只進不退,直到成佛。但此生可能只是見性成佛;除盡習氣,圓成果地佛,還需多世方能成就,若不用功,還會延遲。不過,見性後,就生生世世不會退轉了。

  《心經》是文字般若,指示我們用功的方法。我們明白了行法之後,要於二六時中勤作觀行,此即觀照般若。啓發般若之後,見到自性,開了智慧,則是實相般若。這是歸宗唯一的門路,由此永斷無明、了脫生死。此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,但足以蕩空掃有、實證菩提,菩提薩埵與三世諸佛,均不能離此而成就。此經雖有契意,有義理,但卻是不二法門,匯萬法以歸一,更破一以歸宗,實是無心可行、無經可說。

 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未曾說過一字,就是點明性空之理。故願行者需從自性之道上領會,而不要執著在文字道理上。只有把心空掉了,才可以和《心經》相應,是為‘印心’。

  講《心經》竟。

 

類似文章